通常也稱作心肺復蘇儀,等,是一類以機械代替人力實施人工呼吸(機械通氣)和胸外按壓等基礎生命支持操作的設備。可分為電動式心肺復蘇機和氣動式心肺復蘇機2種。此類設備可提供高水平無間斷的人工循環和通氣支持,并且某些便攜可移動式的心肺復蘇機可被用于院前急救中,即使在轉運患者的過程中其工作也不會受到明顯影響。
機械式心肺復蘇的發展主要分為手動式和自動式兩大類。這里主要針對自動式心肺復蘇設備展開回顧 [1] 。
2006年在JAMA上發表的一份關于該設備的大規模臨床研究報告,一項關于弗吉尼亞Richmond市EMS人員的非隨機歷史性對照隊列研究中,共有499名患者接受手動心肺復蘇和284名患者使用AutoPulse,研究表明使用AutoPulse的患者總體復蘇效果比徒手心肺復蘇好:自主循環恢復率(前者百分之34.5 vs. 后者百分之20.2),存活入院率(前者百分之20.9 vs. 后者百分之11.1),出院存活率(前者百分之9.7 vs. 后者百分之2.9)。但新版2010年AHA心肺復蘇指南又明確指出AutoPulse的應用對于復蘇效果的提高沒有明顯改善,所以對于AutoPulse研究結果還存在一定的爭議。
人類在漫長的實踐活動中,積累了很多搶救心跳、呼吸驟停的猝死患者使其心肺復蘇的經驗和方法。經過篩選、研究和總結,于上世紀60年代形成了心肺復蘇技術。
心肺復蘇技術是在不斷實踐、補充、修改的基礎上日臻完善的。它是醫學專家和廣大醫務工作者長期從事實踐活動和理論研究的智慧結晶。
多年來,國際較權威的心肺復蘇組織美國心臟學會及歐洲復蘇協會對心肺復蘇理論和實踐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認為對心跳、呼吸驟停患者進行胸外按壓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有效方法。并于2000年和2005年分別制訂了《2000國際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2005國際心肺復蘇指南》(目前為《2010年AHA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使心肺復蘇技術上升為具有國際意義的、須遵循的醫學準則,從此,廣大醫護人員在搶救猝死患者時,有了更規范的、更有效的科學依據。